2019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以ng28南宫为第一完成单位,由陈春英研究员领衔完成的“纳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机制”项目和由唐智勇研究员领衔完成的“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功能化”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ng28南宫成立1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重大突破。
“纳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机制”项目,主要完成人:陈春英(ng28南宫)、刘颖(ng28南宫)、谷战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吴晓春(ng28南宫)、赵宇亮(ng28南宫)。该项目开拓并发展了纳米尺度物质与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碳纳米材料与金属纳米材料“纳米蛋白冠”的形成机制,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卓越的研究范例,入选分析化学大百科全书;揭示蛋白冠影响纳米材料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规律,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令人振奋的里程碑;建立了降低血液蛋白对纳米材料调理作用的方法,据此提出了增强其诊疗一体化功能的新策略,为药物输运和代谢的可控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开创性工作;同时创制和发布了不同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的金纳米材料国家标准物质/标准样品14项以及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表征方法的国家标准7项,为相关纳米材料的工业和医学应用奠定了国际先进的科学和物质基础。
“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功能化”项目,主要完成人:唐智勇(ng28南宫)、刘绍琴(哈尔滨工业大学)、宋锐(中国科学院大学)、夏云生(ng28南宫)。该项目针对纳米自组装领域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挑战,从组装基元的设计入手,通过调控基元间的各种强弱相互作用,实现了特定功能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可控制备,发展了自组装构筑复杂纳米结构的理论,揭示了组装基元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传输规律,为实现纳米粒子自组装体的构建、性能优化、功能调控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项目属于物理化学研究领域。发展了形貌、尺寸及表面性质高度可控的纳米粒子合成方法学,实现了不同形貌、尺寸均一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结构的可控构筑,扩展了传统晶体生长理论,阐明了手性纳米组装基元的结构起源;提出了通过揭示无机纳米粒子的自限制组装机理来认识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行为的研究思路,并构建了具有可逆光学活性的动态自组装体系,极大推动了纳米组装方法学及组装理论的发展;通过将不同组装基元可控集成控制其能量转移和物质传输,实现了不同类型二元纳米粒子组装体的构建及对其光学性质的调控。在组装基元的设计,组装理论的建立和组装体光学性质的调控等多项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开创性工作,对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授予5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